文/孙建周
每每来到偌大的郑州火车站西广场,都会有一股莫名的惆怅涌上心头,是怀旧、不舍、还是忧伤?毕竟,从小到大,曾经在这里整整生活了52年,这里的一草一木,一砖一瓦,一间间工厂,一幢幢民房,一条条胡同与小巷。昔日的场景历历在目,宛如昨天。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,看一看拆迁前的火车站西广场是怎样的状况。
街区的形成
上世纪初,京汉与陇海铁路相继建成通车,两条铁路交汇于郑州,在城西外设郑州站。火车带来了繁荣,郑州由此被辟为商埠,一时间,商铺林立,热闹非凡。但与此同时,火车站西侧的马砦、刘楼及蜜蜂张一带,却仍是一片农耕的田园风光,不过,这一状况在抗战结束后,逐步有了改观。日寇战败投降后,大量西迁逃难的百姓纷纷回归故里,当他们途经郑州时,感觉这里有铁路交汇,前景可期,于是,许多人便留步郑州。由于这些回迁者多囊中羞涩,买不起城内昂贵的住房,于是,火车站西侧战后的荒野,就成了这些逃难者的栖息地。
虽然有了零星的外来者入住,但这里真正成为街区,还是在建国之后。年初,新成立的陇海、平汉铁路联合管理局为支援前线和发展经济,紧急抢修平汉、陇海两铁路干线,急需大批员工入职,于是,更多的外来者落脚火车站西侧的这片略显寂寞的土地,铁路部门也同时在这里置地,建成了数十栋住宅房,从而逐步形成了以铁路员工为主的住宅区。
工厂与学校
由于紧邻火车站,建国初,铁路局在这里先后兴建了工务修配厂、建筑段和水电段这三家企业。工务修配厂是由开封迁郑的,初期的条件十分简陋,很长时间都没有围墙。工人们在露天的场地上手工锯割钢轨,然后再人工拉(钻)孔,效率十分低下。不过,在上世纪六、七十年代,工务修配厂有两项划时代意义的创举,值得一提。一是年,铁路局在这里建成管内首家焊轨基地,自此,一根根长度为米的轨条,从这里源源不断的运往换轨工地,开启了中原铁路的长钢轨时代。
在此期间,该厂还试制出全局第一台块头可与内燃机车比肩的超大型轨道车,不过,该车却是“小马拉大车”的典型,仅匹马力的柴油机,只能勉强拖动自重数十吨的车身。不成熟的设计和工艺,使得这台先天不足的特殊时期产物,未曾正式牵引列车,即趴窝闲置,虽屡经改进仍未凑效,在工厂的一角放置数年后,最终不了了之。尽管如此,工人们敢想敢干的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。该厂后期更名为工务机械厂,因西广场拆迁,现已迁址货栈街的原郑州东站处,成为铁路装备公司的下属部门。
水电段,是给铁路各基层单位供水、供电的部门,建段于年,由郑州给水领工区与电力修缮队等部门合并而成,该段的技术力量雄厚,记得那时铁路许多单位的小型锅炉,就出自该段。进入新世纪后,根据铁路站、段合并的要求,年,水电段被供电段和建筑段两单位拆分,至此,水电段消失不见。
建筑段,是铁路房建设施的维修和管理部门,年组建,两年后迁址刘楼住宅区东侧。后期的建筑段曾频繁易名并迁址,先后改称房建段、房建中心、郑州北建筑段等名称。如今的建筑段已再度与原局直属建筑段合并,成为郑州地区惟一的铁路房建单位。
除上述三家企业外,在京广北路的东侧,还有一家知名的市属企业:市公交公司大修厂。建厂于年,厂区较大,笔者曾经的母校:刘楼小学的工宣队,就是由该厂派驻的。因笔者非公交界人士,故搬迁后的大修厂不知所踪。
在拆迁前的西广场上,还有两所人们耳熟能详的学校,一所是历史悠久的刘楼小学。创办于年初,时称郑州市第11完全小学。两年后改称刘楼小学。童年的笔者曾在这里度过了近六年的时光。早期的校舍较破旧,多是建国前遗留的老房子。记得一、二年级时,教室是一幢单坡面的房舍,光线昏暗,室内终日亮着两盏萤火虫似的灯泡(早期为马灯)。尽管条件简陋,但那时戴眼镜的小学生还真的不多。年,西广场二期动迁启动,刘楼小学的数百名师生被分流,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被分流到新组建、位于政通路上的人和路小学。
刘楼小学的北邻,是郑州市48中,一所创办于年的民营银行街中学。大约是年,该校迁址,在刘楼小学北墙外的操场上建校。初来乍到,附近的百姓有点欺生,将其称之为:二七民中,其规范的名称是二七区二中。当时因惧怕升入该校,在六年级时笔者与许多铁路子弟一起,离开刘楼小学,转入行业学校就读。年,二七区二中转为公办,改称郑州市48中。如今的48中已迁址到南三环北侧的沅江路上,新建的校舍十分漂亮,教学质量稳步提升,为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所认可。
刘楼合作社
建国初,为方便员工生活,铁路生活管理部门在一马路、苗圃、和平新村、刘楼等处设立由员工入股的合作社。初期的合作社不仅经营百货,还兼营粮店、菜场和煤场,位于京广北路东侧的刘楼合作社就是当时规模较大的商店之一。年,国家商业体制改革,原本由铁路经营的商企,全部移交地方相关部门管理。因多种原因,到年,百货类商店又回归铁路,其他经营粮、煤及菜场、理发等行业的门店,则再未与“铁”字号的招牌结缘。
刘楼商店是一家商品门类齐全的大门店,除百货外,还经营肉、蛋及糕点食品。不过,在计划经济时期,许多短缺的商品是凭票供应的。后期的刘楼商店改称生活采购供应站,除正常经营外,还给生活供应车配货,为铁路沿线的员工及家属服务。改革开放后,市场繁荣,国有商业在竞争中频频败退,以致消失,曾经为周边百姓服务了数十年的刘楼商店也在改革的大潮中闭店,改建为住宅楼。
艰难的决策
建国后,一大批新兴的工厂、学校及科研院所在火车站西侧广袤的大地上崛起,原本的农田和荒野变成了繁华的都市,但占郑州城区人口近半的西区百姓乘坐火车时,则必须绕行到铁路东的车站乘车,既浪费时间,也加剧了道路的拥堵。西区百姓对火车站西广场的期盼与日俱增,民意巨大。事实上,上世纪80年代后,市政规划部门也曾多次提出增建火车站西广场的设想并组织论证,只是由于动迁量太大,难以实施而屡屡搁浅。
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,进入新世纪后,面对百姓诉求与日益拥挤的道路现状,省、市政府终于痛下决心,排除一切干扰和阻力,与铁路部门联手打造郑州市的又一张名片:火车站西广场及进出站大厅。年初,一期动迁启动,为新建站房创造条件。次年底,二期动迁上马,该项目的动迁量更大,涉及广场地下空间及京广高架桥、下穿隧道等系列工程。这项被称作“一桥、一路、一站”的三个一工程,是二七区近年来建成区内动迁量最大,惠及人口最多、也最引人注目的大手笔工程。
年底,西广场站房建成,年,除地铁外,西广场正式投入使用,超10万平米的大广场遭世人瞩目,让世人震惊。只是留下了一点遗憾,被人诟病,这就是原本规划的东、西广场间的连接通道,至今尚未动工,给旅客及市民造成很大的不便,真切的企盼该通道早日建成,造福千秋万代,芸芸众生,功德无量也。
(题图为新旧火车站西广场对比图,文章配图来源于网络)
编辑:智森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yuanjiangzx.com/yjsdd/10415.html